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民俗风情 >  正文

“支锅石”的神韵

发布时间:2019-05-15    作者: 刘发国

走进龙洞支锅石,仰视千余年前明朝天子朱洪武(朱元璋)仿天子煮牛肉的豪迈,是在八月闷热潮湿的,下着蒙蒙细雨的星期五。

支锅石不远处的金鸡洞,相传从四川流进此地的,进下泉水龙洞(俗称水洞)和人们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的风洞形成自然景观。水洞流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断,风洞一年四季凉风习习,从不间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叹为观止。更为惊奇的是拔地而起的支锅石更是一处胜景。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支锅石的传说。支锅石地处龙洞铁矿腹地,位于黄堡大安主峰山麓.与原龙洞村委会仅一里路之隔,新铺就的水泥路面,绕过她的“三寸金莲”舒缓伸展。从她的左腋下流淌着清泉一抹,滋润着山里娃红润稚气的脸蛋儿;消暑、解渴路经此地的村民、宾朋、商旅。春天,树木葱郁;夏天,清泉叮咚;秋日,鱼虾丰盛,隆冬银装素裹,唯为壮美。据说,正因为这里有一支锅石,而这里比全村其它地方格外人丁兴旺,方圆一公里范围内的百余户人家,走出了五十余人、先后在各大省市参加工作。仅县内就有十余人,抑或独享了支锅石的灵性和秀气,王家大园走出了一名武大高材生,现任职于武汉理工大学、博导副教授。印证了一句古话:秀山绿水养才人,山窝飞出金凤凰。

行走于支锅石脚下,一里山路,羊肠小径,似九曲黄河之姿拥抱着我,攀山越壁,陡峭俊秀。抬头直颈望南天,天蓝日泽迷人眼。爬至半山腰,给人一种宁静悠远溪水回环的心旷神怡。对面200米开外有一前龙洞,奇洞、飞瀑、险滩、古木、芳草、青苔跃入眼帘,以舍都市之闹喧,得乡村一幽远。站立三分种,闭上眼,瞑想”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洞天也不过如此,而眼前此情此景,早已让山里的人们颔首领悟人与自然、奇洞、山巍、水依融为一体。我的思绪仍停留在千余年前朱洪武飞骑战马打天下的骠悍与刚烈。试图从登上山顶的小径攀崖附壁,找回能够证明历史记忆的真藏。一阵儿细雨,前心后背两点儿香汗,酸膝腰疲,抬头浏览手机屏显,时间悄然带走8分钟的流水线。暂伫立一分钟,聚集着精气神儿,眼看山顶显现于呎尺。油然生起一种自然被我征服,不、应该是大自然包容了小我。继续开拔,用3分钟冲上支锅石山巅,极目楚天舒,一览众山小。在喘息着粗气与呼出疲惫的汗水还在想起:行至半山腰,每走一步,脚下的山石很清脆地回应着你的脚步声声……让跟在后面的70岁的老者意犹未尽。风趣地说道:“这是朱洪武在显灵呢,小伙子。"从沟谷算起,目测了一下,支锅石平均海拔高度为520米,与地面的高度约为80米左右。

支锅石的由来有着传奇的幽远,伴随时代的狂妄不羁。话说朱洪武仿天子,童年时代的朱元璋,家境贫寒且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明朝前期乡间苛捐杂税似虎如狮。为了维持生计,他主动向父母诉说了自己的想法,走上了为大户人家值更放牛艰辛的生活之路。在大户人家过着寄人篱下的凄凉生活,日出而作放牧牛羊,日落而息暮归值更,接近正午时分,也许是长期劳累,睡眠不足,抑或饥饿难耐,在朦胧之中不自觉将牧羊棍斜放在头顶上,耷拉着脑袋,张开双臂,自然舒展双脚,恰巧这时,主人骑着毛驴途经见此一景,顿生敬畏,这不是一个“天”字吗!由此传开,朱洪武仿天子由此得名,为了果腹,一觉醒来,朱元璋顿生杀机,手起刀落,麻利地将一头幼崽牛犊杀死,搬起三个石头,支起锅来,为了掩人耳目,朱洪武将牛尾巴扔到原龙洞村7组朝天冲,牛头扔到原龙洞村6组、与大安交界大安火神庙,小地名叫牛角冲。牧归,大户人家点清牛羊见缺少一只幼牛,朱洪武谎称牛踏悬崖跌落而死,主人气愤赶走他,此时天快亮了,朱洪武送锅去了,夜更黑了,当朱洪武送锅归来,天放亮,沿着山路直奔寺庙,出家为僧。

细细地舒展着历史的记忆,呈现朱洪武童年时代的狂妄不羁,品读着成就霸业前准天子的傲蛮,感受着那个时代马背上得天下的搏击与果敢。支锅石太神奇也太丰富,它精灵着方圆一公里范围内的村民,出才、出幽、出秀、出诗的支锅石,在长期的村民劳动和生活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石合一,石天合一。龙洞人大山一样的情怀,磬石一般坚毅的双肩,铸就了“支锅石”脚下的龙洞子民的后代,走出深山的底气。扬眉武汉及至全中国的风采。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