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列表专题 > 与文明同行 > 文明大家谈 >  正文

让“红色文旅”之路越走越宽阔

发布时间:2020-09-18

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声音”串联红色文脉。9月13日,作为2020上海旅游节的九大活动之一,“启航之路·微听上海”——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红色文旅体验项目启动。(9月14日《光明日报》)

我国红色资源非常丰富,革命历史遗迹众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的红色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是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大量的红色文化示范基地,另一方面是许多红色文化资源闲置浪费或利用不充分,如何让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地利用?上海市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之路,不仅激活了红色文化,掀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更激发起全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红色文旅”之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或留下来的物件,其有着非常强的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将其保护好、利用好,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专项经费不足、不合理开发等方面因素,一些地方许多红色历史文化、革命历史遗迹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睡大觉,就是面临保护缺失。探索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之路就豁然开朗。此举不仅有效利用与保护了红色文化资源,更让红色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红色文旅”之路激发强烈爱国热情。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内红色旅游持续升温。特别是每逢国庆、春节“黄金周”等重要时间节点,“一大会址”、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等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更是游客火爆。一些地方文化部门及精明的旅游景区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方式,积极引入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思维模式,不仅实现了保护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更将红色因子在潜移默化之中植入广大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内心深处,从而激发出全民对祖国大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热爱之情。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既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了红色文化资源,也助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深入,实则是一举多赢。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一经验做法,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争取让“红色文旅”之路越迈越坚实、越走越宽阔。(舟山)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