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揭晓,我省十堰市、鄂州市、荆门市、枝江市、竹山县、丹江口市6个市(县)上榜。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武汉市、宜昌市、大冶市、宜都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英雄之城武汉,因在全国复查测评中成绩排名靠前,受到通报表扬。
这是我省文明城市创建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文明成绩单。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是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是许多城市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宜昌到武汉、大冶、宜都,再到此次全国文明城市增至10个,湖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多点开花的背后,是为提升城市文明而付出的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不容易”“为家乡骄傲”“荣誉属于每一个为之努力奋斗的市民”……网络上网友们的留言中,有满满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回望来路的深深感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正是在这种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过程中,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市民更加意识到人人都是文明城市的“代言人”,人人都是文明创建的获益者;正是在咬定目标、落细落实的过程中,文明创建“为了谁”“依靠谁”的价值理念更加清晰、更加鲜明;也正是在每一个创建城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过程中,凝聚起一个强烈的共识:“文明”不可能一日建成,创建的功夫不在“评时”,更在“平时”。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追求。文明创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城市文明涵养的持久提升,这是全国文明城市评比的初衷,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规律所在。“种桃种李种春风”,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文明创建的作用,道出了文明创建给予城市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深厚滋养。对一个城市的感受和评判,不仅会将目光放在高大光鲜的城市建设上,而且会看重蕴含其中的市民素质、文明风尚、精神状态。既有物质上的硬件基础,也有精神上的“软实力”,内外兼修、表里并重,才是一个城市有温度、有幸福感的体现。我们看到,因为文明城市的创建,公共服务的短板在不断补齐、城市治理水平在不断提升;我们也看到,为圆文明城市之梦,文明的要求在不断转化为城市生活者的自觉意识,市民对于家园的热爱,对于城市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日益浓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确立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已经获得荣誉称号的城市,还是正在面向这个目标努力的城市,都仍然“在路上”。湖北在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中收获满满,但无论是评选机制上的“有进有出”,还是市民对文明城市的深沉期盼,我们都没有理由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滋生“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怠惰。文明的内涵在不断拓展,文明的水准在不断提升,文明城市的创建就没有休止符,只有不断刷新的高标准,只有永无止境的向上攀登。(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