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列表专题 > 与文明同行 > 文明大家谈 >  正文

让乡村书屋的书香飘得更久远

发布时间:2020-11-18

山东菏泽75岁老人张传党,虽然只上过几天学,却靠一己之力,建起了一间藏书两万多册的家庭图书馆,并且已经为村民免费开放了48年。(据11月10日人民网)

从视频上看,这实在是个太寒酸的图书馆。没有林立齐整的书架,没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没有小资典雅的休闲空间,也没有现代化的检索借阅系统……有的,只是一摞摞的书,摆在书柜里,摆在桌子上,摆在每一个角落,摆在这清贫而又富足的生活里。很难想象,这样一件毫无回报的辛苦事,老人却坚持了近半个世纪,书籍从40余本到2万多册,曾经的读者考上了大学,离开了乡村,成就了事业,又有新的读者来到,他就守着这一方天地,默默笃守着自己内心的信仰,散播着芬芳馥郁的书香。

老人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年少时爱读书,却又无钱上学,无力买书。越是求之不得,越会念念不忘,所以,即便生活并不宽裕,还需要卖废品贴补家用,他也要买书读书,并与更多人分享读书之乐。阅读带给他的益处,他不仅自己深有体会,更以办图书馆的方式,传播给更多人,这是一种清新而高尚的生活姿态,是富有意义的善举,更是熠熠生辉的理想主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都特别注重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将之视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传承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载体。但是在乡村,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读者相对较少,图书馆的普及程度不高,条件也很简陋。但它独特的文化价值,丝毫不逊于城市图书馆。每一座乡村图书馆,都是一盏照亮知识大门的星火,一朵绽放书卷之香的蓓蕾,纵然平凡无奇,也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书籍之中蕴含的美与力量。

其实,一直以来都有那么一群人,坚持将生命投入到传播知识,推广阅读的义举之中。福建寿宁县竹管垅村的刘石江,高中毕业回村后,就办起了一个“煤油灯下的图书馆”,从18岁的青年到花甲老人,整整坚持了43年;山西浮山县天坛镇柏村的农民唐雄飞,坚持创办“家庭文化图书室”近50年,自己精神富足,乡邻受益颇多;50岁的作家唐荣尧和年近八旬的母亲一起,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双龙乡义和村的老家,开办了“谷雨书香”乡村书屋,至今已有26年……正是因为有这些赤诚的坚守,许多农村的孩子有了更多拓展视野的机会,村民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乡村的风气也更加文明淳朴。

当然,眼下不少乡村公益图书馆,往往是靠个人的奉献和情怀在维持,持续发展十分艰难。随着文化扶贫的持续推进,人们希望这些乡村图书馆,能得到更多的注目并珍视,并给予必要的扶持,使这些守望者们的坚守,更好地发挥阅读榜样的作用,激发乡村的阅读活力,让书香悠久地飘散在阡陌之间。(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屈旌)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