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近日,四川某大学女生身披云肩学士服参加毕业典礼火出圈,再一次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带到了大家眼前。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青年,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自当义不容辞担负起这一重任。
小时候,我们热衷于过“洋节”,认为过“洋节”代表“洋气”,现在,大家开始慢慢回归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各地的“龙舟热”成为经久不衰的保留节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传承传统文化的舞台,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追寻传统文化的足迹。无论是李子柒的农耕生活,还是九月的确山打铁花,亦或是南翔复刻中华失传美食,他们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艺术能展现在更多人面前,走进大家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活力。
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今年2月,武汉市陆家街中学增设咏春拳课程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第十四中学汉绣课堂带领孩子们品味荆楚文化;光谷第二十五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用绳结艺术编织出“中式浪漫”......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课程出现在中小学校园,学生们通过有趣有味的课程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使青少年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引导和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奠定文化基础。
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性发展。古有梅兰芳将传统京剧与《红楼梦》文学作品相结合,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今有李玉刚将京剧元素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传统文化必须顺应时代、积极创新。这就要求青年将传统文化学深悟透的同时,主动参与文化创新,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新的传播手段、新的时代内涵等,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比如徐宁用杖头木偶表演川剧变脸、刘亚伟将快板改造成“蛤蟆板”、朱蒙佳独创“十二生肖萌宠”核雕......他们用传承提升文化影响力、用发展提升文化生命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广大新青年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守正创新,在继承中坚定文化自信,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特殊魅力,涵养传承中华文明的根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敏(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