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荆山时评 >  正文

东湖评论:“土味”村晚乡情足,文化润心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4-01-08

刚刚过去的元旦佳节,各地、各单位陆续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迎新春”活动,在广大农村,不同于城市舞台上“高大上”的场景布置和节目表演,农民村晚却以质朴的表演语言、接地气的表演方式,赢得了不少群众的热烈追捧。

在信息和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为何这种看起来带着“土味”的晚会却能够格外吸引人?究其原因,不过是最“土”的乡味却承载最浓的乡愁。村晚根植于广袤的乡村,来源于普通的群众,舞台虽小,却是农村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微缩模型,其关注的是乡土、承载的是乡音、凝聚的是乡情,是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庆祝、共同期盼的文化活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办好农民村晚,让村晚更接地气、更具人气、更有烟火气,不仅是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所指,更是乡村振兴的内核所在。

在不少地区,村晚办不起来并不是因为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不想,而是受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地方乡贤文化,充分发动乡贤等地方能人的作用,通过举办乡贤联谊会、设置“最美乡贤”榜等多种方式,让乡贤寻回更多“乡恋”与“乡愁”,调动他们支持村晚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转变基层文化服务思路,完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政府部门既要提供相关专业指导,也要搭好“戏台”,让群众“点单”,同时对于乡土文化能人要给予一定激励,让有才艺的群众想上台,没才艺的群众想参与,村晚才能更聚人气。

村晚舞台能不能“种”下来,那些闪闪发亮的“民星”至关重要,要对乡村文艺达人和文化团队深入挖掘。通过扶持激励、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搭建乡土人才交流平台,形成规模效应,更好发挥他们“乡土文艺人”和“乡村文创客”的作用,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只有人才不断档,村晚才能深深根植在乡村土地上。同时,要深入挖掘乡土传统文化,赋予村晚地方特色,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让地方村晚成为不可复制粘特的优秀文化符号。

要将村晚节目与群众的期盼相融合,与地方文化、地方特色相融合,合力打造村晚品牌。同时要进一步放大村晚效应,推动村晚与文旅发展有效衔接,通过“村晚+非遗”“村晚+文旅”“村晚+住宿”等方式,串联多个特色项目,吸纳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以此催生新业态,让村晚具备带动乡村旅游的的价值属性,让村晚走得出去,让看村晚的“外地人”留得下来。

文化“活”起来,乡村的各项发展才会有基础,村晚不仅是一场联谊会,更是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要充分用好这一载体,让群众在看村晚、享村晚的同时不断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正能量,让乡村在发展中不仅有好山好水,更有文化的繁荣。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雪梅(宜昌枝江)

责编:杨虹磊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