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由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共19项,比上一评审年度(2020年)增加10项,增幅达111.1%。据了解,此次由我省提名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继黄旭华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我省第二位通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的人选,也是首位由我省提名并通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的人选。对于这样一份沉甸甸的科创成绩单,在祝贺之余,亦可透过数据看湖北,共同探寻湖北如何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以“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今年5月9日,湖北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据发布会消息,湖北拥有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的发展优势拥有院士81位、国家级创新平台163家数量均位居全国第4高层次人才总量和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均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截至2023年底,湖北技能人才(劳动者)总量达993.94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30.6%,其中高技能人才307.3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1%,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近十年,湖北陆续推出“科技十条”“新九条”、科技强省建设“1+4”等政策文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试点,推动“揭榜挂帅”“赛马择优”、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制等一系列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共促一批批科研成果在荆楚大地密集转化。
把企业需求挖出来,把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推出来。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聚链成群,科研成果转化地加快形成。加强“顶天”的原始创新,促进“立地”的成果转化,湖北正奋力发挥科创优势,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深化科技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有助于开辟发展新领域。近年来,湖北通过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的工作方式,有效发挥出创新驱动平台的牵引作用,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此外,湖北持续开展“联百校 转千果”科惠行动、“鄂来拍”“鄂来揭”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科技成果集聚效应加快形成。
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以“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脉冲强磁场重大设施创造了64T平顶脉冲磁场强度等多项脉冲磁场参数世界纪录;启动实施29项“尖刀”技术攻关工程项目,形成一系列技术突破,成功研发全球首颗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小卫星、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有力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近年来,湖北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捷报频传,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科技兴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当下,科技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重道远,要坚持多路径发力,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通过推动科技转换,让科技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上开创新局面。
今年5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6年)》,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在全省组织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其中提出到2026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0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省内落地转化率70%以上。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深度融合,创新湖北从1到100,实验室里长出“大市场”,有了市场,有了应用,就有了“源头活水”,最终形成科技创新的“大江奔涌”,科技兴省才会落到实处。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期待湖北科技工作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勇攀科技创新高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中国式现代的湖北实践增添闪光的科技风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