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辆共享电单车解决通勤“最后一公里”,在旅游目的地骑行漫游体验当地风情,纯电动力代替了燃油动力让空气更清新……随着共享电单车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骑行这种“低碳”生活方式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合肥、昆明、佛山、长沙、汕头等地已经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出行工具。当然,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新模式、新业态,共享电单车还没有到“一车风靡天下”的时候,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譬如,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监管就更为严格,在核心城区投放车辆并没有全面铺陈。一辆共享电单车,背后也是一道城市管理的综合考题。
对于一种新兴的出行交通工具,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考量,但出发点都殊途同归,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民有所盼,力有所向,要切实解决民众出行难的难点、痛点,共享电单车里也有大文章可写。今年5月17日,据北京经开官网发布消息,北京经开区将试点运营投放的6000辆共享电单车。北京成为一线城市中首个明确表态计划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城市,虽然不是投放在最核心的区域,但这种试点运营模式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足以供其他城市参考。
之所以是试点运营投放,就在于此举有“先行”的作用,每一步都需要置于市场和大众的多重审视之下:试点运行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应符合“新国标”和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相关管理要求,按规定注册登记上牌,配备智能头盔,具备实名认证功能,车辆定位精度误差不大于1米……当技术已不是问题之时,运营模式则需要精细化发展,尤其是运营服务企业和使用者所展现出来的共同建设的态势,是共享电单车这一绿色出行方式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毕竟,“共享”二字既意味着资源的共享,也意味着责任的共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立梁架柱”才能行稳致远。就在北京市开展共享助力车试点模式之后,2024年6月12日,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发布了《共享(电)单车城市容量管理与优化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共享电单车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的角色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城市管理者如何科学调控共享电单车提供了指导思路。在此维度之下,我们不妨进行横向观察,同样是超千万人口的城市,同样是占据全国交通举足轻重的位置,以及高校极为集中——武汉城市交通的背景和北京有类似的地方,这里能否像后者一样,跑出一条绿色出行的新路径呢?
从国内天津、重庆、成都、杭州等同类城市实践来看,主城区均不发展共享电单车,在部分远城区投放运营共享电单车。这在武汉身上亦有映照——青桔共享电单车2019年以招商引资的方式进入黄陂区运营至今,大约投放10000辆;美团、哈啰2023年也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在其它远城区均获得共享电动车份额,并投车4000辆运营……没有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而是秉承哪里有需求就去哪里发展的绿色出行理念,让交通资源没有中心城区那么完善多元化的武汉远城区居民有了更多选择。这,无疑是一条民生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有效补充公共交通、提高城市资源运用效率、助力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有助于稳就业促发展……细数共享电单车对于城市的利好,可谓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也是我们为何要进行武汉发展共享电单车的研究和试点之初衷所在。和很多一线城市一样,武汉市交通局虽然不鼓励发展中心城区,但未来的空间是值得想象的,关键在于构建多方积极参与的运营秩序,而不是让某一方“独自在战斗”。从共建到共享,推进城市绿色出行高质量发展,这背后亦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之大考。置于成绩,让人期待!
稿源:荆楚网
作者:琛南
责编:童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