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夏之月,万物并秀。夏日的宜昌江岸,江风徐徐,蓝天白云,一半山水一半城;碧波荡漾的江面,戏水逐浪的江豚,展翅盘旋的雄鹰,景色如诗如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首站宜昌。在这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立下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规矩。作为“立规之地”,宜昌锚定“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目标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6年来,宜昌市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加快建设“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逐“绿”而行,全力守护一江生态。为了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宜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一系列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的重大举措相继实施: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积极推进长江干流岸线修复,卷桥河、柏临河、黄柏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岸线规划管理,实施长江绿色廊道工程,实现了还绿于岸、还景于民;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四年攻坚,“江豚逐浪”已成寻常风景;推进三峡生态屏障建设,逐步构建健康稳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不断增加天然林碳汇能力……全域皆景,景皆不同。生态的“疤痕”已然痊愈,现在的宜昌城与山水和谐相融,山林常绿水常清,长江流域重现“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
因江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化工围江”,宜昌“壮士断腕刮骨疗毒”,打响化工产业转型之战,推动实施上百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以“人清、设备清、垃圾清、土地清”为最终目标,彻底根除长江污染隐患。治标同时更要治本,宜昌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截至去年,宜昌市新能源电池产能达到70吉瓦时,建成智算605P,位居湖北省第一;在建(拟建)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总投资超3000亿元;宁德时代、山东海科、深圳欣旺达、湖北楚能等头部企业纷纷重仓宜昌;依托丰富资源,一批水、风、光为主体的清洁能源基地茁壮生长。现在的宜昌,拥有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化成效初显,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以文注能,共谱长江文化之歌。作为长江流域几千年历史发展的产物,长江文化已成为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宜昌深入挖掘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文化等长江文化内涵,引领带动屈原、昭君等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长达232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宜昌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昌段)建设为统领,高标准建设屈原文化公园等各项文化地标;2021年,屈原文化研究院在宜昌揭牌,致力于成为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2018年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成立,深入研究、弘扬和传播昭君文化;位于宜昌宜都的宜昌峡州清江湿地风景区,将杨守敬文化传承与湿地保护功能深度融合……宜昌充分发挥了地理和历史地位的独特优势,在创新弘扬长江文化上做足文章,全面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让文化成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人不负山水,山水定不负人。千百年来,宜昌和长江共融共生,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站在新起点上,宜昌将自觉担当使命,扛责上肩,团结带领宜昌人民在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火热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可鉴可信的山水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将宜昌建设成为“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齐高的现代化梦想之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蹇豪宇(宜昌市夷陵区)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