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荆山时评 >  正文

东湖评论:AI公务员走红,政务智能化步入深水区

发布时间:2025-02-19

近日,深圳70名“AI数智员工”正式上岗,凭借“公文修正准确率超95%”、“执法文书秒级生成”等亮眼表现引发热议。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的实践突破,更折射出技术革新与治理转型的双向奔赴。面对武汉发布的《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深圳经验既是一面镜子,亦是一把钥匙——如何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守住人文底线、构建责任闭环,这是武汉乃至全国政务智能化的重要命题。

政务智能化是一场效率革命。深圳的实践为政务智能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依托AI大模型,深圳打造了覆盖公文处理、招商引资、应急管理等11大类的AI助手,将传统需5天完成的工作压缩至分钟级,跨部门任务分派效率提升80%。这种“干得快、错得少、懂得多”的效能跃迁,本质上是一场政务要素关系的变革——技术穿透业务,数据驱动决策,人机协同重塑服务链条。武汉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实现“弯道超车”,需借鉴此类场景化落地的逻辑,以武汉“城市大脑”的既有基础,在交通治理、民生热线等领域引入AI助手,通过“需求—训练—应用—迭代”的闭环生态,让技术服务于政务“最后一公里”。

政务智能化背后有着新的伦理挑战。AI政务绝非简单的效率竞赛。深圳的探索亦暴露出深层矛盾:当AI承担决策辅助功能,责任归属如何界定?政务场景中,AI的偶尔生成虚假信息可能引发法律风险,而“黑盒”机制让错误难以溯源。对此,福田区出台《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明确AI的“辅助角色”定位,要求每个数智员工配备“监护人”,并通过数据加密、权限管控等技术降低风险。这种“制度先行”的思维,为技术应用划定了伦理边界。武汉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时,也当关注此类风险,依托本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的优势,探索“技术+制度”双轮驱动模式,既要强化政务数据安全防护,又要建立AI应用的伦理审查机制,明确“人为主体、AI为工具”的责任框架,避免陷入“效率提升、风险倍增”的陷阱。

政务智能化的未来是人机共生。AI办公绝非“机器换人”,而是推动公务员从“事务执行者”向“价值决策者”转型,进而催生了AI训练师、人机协作管理员等新岗位。深圳龙岗区开展公务员AI技能培训,培养“赛博秘书天团”,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构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武汉要以“人机协同”为支点,充分发挥本地教育人才优势,探索新型AI人才的培养方式,既注重技术的创新突破,也探索人才的未来发展,击碎“机器换人”的社会质疑。这种“技术提效、人文增值”的双向赋能,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AI公务员”的走红,标志着中国政务智能化进入深水区。对武汉而言,既是机遇亦是警示:技术终归是工具,智慧城市,不仅需要“聪明的AI”,更需要“温暖的治理”。唯有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规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人工智能成为“民之所向”的助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竣钦(武汉市新洲区“新青年”网评团队)

责编:詹蔷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