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印发。《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化城乡融合、壮大县域经济”为核心,锚定“根植性主导产业”主航道。省委书记王忠林多次强调,“县域经济强不强,关键看有没有立得住、带得动的根植性产业”。这一战略布局,既是对“千万工程”经验的深化实践,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嘱托的具体行动。湖北各地紧扣“51020”现代产业集群规划,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搬不走、稳得住”的根植性主导产业。
深耕本土锻长板,特色优势扎深根。湖北各地深挖资源禀赋,将“一县一业”转化为产业胜势。蕲春依托千年中医药文化,培育从种植到康养的完整产业链;老河口聚焦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仙桃非织造布产业汇聚千家链上企业,成为全球医疗防护物资重要基地。咸宁电子信息园吸引上下游项目扎堆落户,形成“芯屏端网”协同生态;宣恩以茶旅融合破题,打造茶文化主题景区,实现产业与生态双赢。这些实践印证了省委书记王忠林提出的“把优势做到极致,把特色做成品牌”的发展逻辑。
链群协同铸铁骨,创新生态润动能。从“单点突进”到“三链融合”,湖北县域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辐射全球市场;襄阳轴承小镇集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国产化替代率显著提升;鄂州花湖机场构建临空经济与高端制造双轮驱动格局,加速区域产业升级。黄石PCB产业打通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扩大;荆门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形成锂电闭环生态,产能规模跻身全国前列。通过“链主引领、链创协同”机制,湖北正将分散的产业节点串联为韧性强劲的生态网络。
三产融通惠民生,就业织网富万家。产业集群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成为湖北县域经济的鲜明底色。监利“面点师”品牌带动数万群众就业创业,楚糕香飘全国;宜都柑橘深加工产业链创造大量家门口岗位,农户收入稳步增长;老河口智能家居产业集群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咸宁云母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实现“车间在村头、增收有盼头”;十堰商用车产业集群孵化配套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这种“产业生根、就业扎根”的实践,正是省委“每个集群创造万人就业”要求的生动答卷。
机制创新破藩篱,全域协同启新程湖北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武汉都市圈构建“研发在光谷、制造在周边”的协同模式,推动技术成果高效转化;鄂州探索“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机制,大幅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全省实施产业集群“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企业提供精准支持。通过“一链一策”专项推进,老河口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政策强力支撑,宣恩茶产业打通产销堵点,县域资源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当“思想向新质生产力聚焦、力量向根植性产业汇聚”成为共识,当“亩均效益”“绿色低碳”成为园区建设硬标准,当“专精特新”“数字赋能”写入企业成长路线图,荆楚大地正以机制创新书写全域协同跃升的新篇章。
从江汉平原的稻浪翻滚到光谷科创的星辰璀璨,湖北以根植性主导产业重塑发展版图。在省委“51020”战略牵引下,40个省级特色集群如繁星点亮荆楚,10个国家级集群蓄势待发。当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当特色优势与民生福祉交相辉映,这片沃土必将为中部崛起注入更强劲的动能,书写“根深叶茂、业兴民富”的时代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秉昶(咸宁市通山县通羊镇人民政府)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