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89年,我国政府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把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老年朋友的作用愈发凸显,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树立正确的敬老观,构建和谐安定的敬老氛围很有必要。
树立正确的敬老观的基础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保障是精神文明实现的基础。只有让老年人有事可做,才能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能使他们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平心而论,随着年龄的增大,让老年人保持年轻时的活力,适应快速发展的节奏并不现实。步入老龄化社会,要给老年人“可为”提供机会。通过逐步开设老年大学、老年在线课程等途径,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保持思维活跃,适应社会发展;通过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适应老年生活。尊重是建立在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而全社会需要做的就是打好尊重老年人的物质基础。
树立正确的敬老观的前提是倡导相互尊重。人必自重而后人重,尊重不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是双向的。在全社会弘扬尊敬老人的同时,也应该宣传老年人自尊自重。近些年,少数老年人倚老卖老的新闻时有发生,例如公交地铁上拖拽式“让座”以及各类老年人“碰瓷”行为等,很多老年人从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大,或多或少仍然保留了过去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例如过分的节约和对外界事物的过激反应以及对法律的无知。这种惯性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老年人摈弃过去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这之中,普法是应该放在首位的,通过向老年人普法,让其明白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违法的;在执法过程中对老年人的违法行为也应做到一视同仁,该处罚的处罚,不能让部分老年人有侥幸心理。所以尊重是建立在双向的前提上,一味的追求尊重老人而不要求老人自重并不可取。
树立正确的敬老观应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不同的时代,任何观念都应该与时俱进,去芜存菁,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各种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而变化,敬老观念也一样。在部分经济落后地区,封建式的、愚孝式的敬老观念仍然存在市场。比如有的小区墙壁仍然在使用二十四孝图之类存在争议的宣传画。正确的敬老观一定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要求的。因此要将尊老、敬老、爱老的价值观与当今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这种观念能够助力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成为阻碍时代前进绊脚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都会变老,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未来的自己。树立正确的敬老观,才能让老年人发挥出人生的价值,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历史在新老交替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哲(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网评团队成员)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