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网纵横交织的湖南汉寿,生态化养殖甲鱼带来高收益;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浙江黄岩,蜜橘加速“裂变”提高经济附加值;在光、热、水资源丰富的河南项城,芝麻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助农增收……新春伊始,全国各地乡村特色产业各展其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月23日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部署,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过度竞争。要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发挥好乡村在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开发农业农村新功能新价值。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选择产业发展项目,实现错位发展、各展其长,不能盲目决策、一哄而上,避免同质化过度竞争。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木偶演出、古琴表演、国风吟诵……在浙江平阳县坡南历史文化街区,古建古桥相映成趣。自2024年10月运行以来,坡南历史文化街区已累计吸引游客约300万人次。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这有利于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让农民稳稳挑上增收致富的“金扁担”。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现代设施农业经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规范和引导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跑马圈地、把农民挤出去,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搞好家庭经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要大力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推进家政兴农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奔县”“乡游”带火了日子。今年春节假期,湖北秭归县两河口镇香龙峡谷旅游景区人流如织。这里的饭馆香龙山居的农家菜特别受欢迎,7天挣了近2万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要从做好“土特产”文章、“共同体”文章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各地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有“钱”途。
一年之计在于春,奋楫前行加油干。我们要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凝聚起亿万农民奋进的力量,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澎湃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