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日消息(记者刘涛 万灵 潘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走进雄安新区启动区,外观极具科技感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格外醒目。中国星网是第一家迁驻雄安新区的央企,目前已先后带动了多家上下游企业和创新平台落地。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数科公司应用业务部部长柳鹏:公司在空天信息数据和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探索,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卫星互联网示范应用,加快空天信息、雄安场景共商共创,更好赋能雄安云上、地上、地下“三座城”建设。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城市建设蹄疾步稳,城市功能持续“上新”,正成为疏解单位和各类创新主体崭新的家。与此同时,雄安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加速聚集科创要素资源,打造新时代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地下环廊,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长霖正在和研发团队测试新型轮式机器人。今年2月,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成功完成DeepSeek系列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与测试,肥沃的创新土壤,让李长霖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李长霖:在这里可以获得很多创新场景的机会,包括现在我们基于整个雄安的大数据部署了智能体平台,用智能体平台调用大模型,更好地服务政府和企业。
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在白洋淀深处的一座岛上,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设立了河北雄安白洋淀湿地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和白洋淀鸟类监测工作站,把教学搬到了淀边,把科研搬到了苇田。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万师强:经常看到很多大的鸟群,原来很少见,这些年次数多了,说明白洋淀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野生动物的回归。
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淀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野生鸟类达295种、野生鱼类恢复至48种。
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水利水环境事业部部长朱宝锋:我们正在推进白洋淀湿地生态治理和白洋淀淀区开卡除堼等相关工程,打通一些淤积的通道,让白洋淀的水更好更快流动起来,有效提升水动力,加快我们的水循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置身雄安新区启动区,远处,是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眼前,是随处可见的绿地、公园,还有交通不堵车、林荫停车场、小型足球场等宜居的“小惊喜”。
回迁居民段晓燕:我们住的这块,后边就是初中、高中,眼瞅着雄安这几所大学也建起来了,感觉生活特别美好,哪哪都舒心。
回迁居民王建华:出行坐公交,老年人都是免费的,新区越来越好,我们这个幸福感是杠杠的。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总建筑面积达5030万平方米,4806栋楼宇拔地而起,现代化城市形象日益显现,主要经济指标连年攀升。如今的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
雄安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波:以“千年大计”的定力和“只争朝夕”的干劲,一年一个节点、每年一个模样。紧紧牵住承接疏解“牛鼻子”,全面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建设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