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7年度市州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37个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精准扶贫实绩考核结果的通知,保康县在37个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精准扶贫实绩考核中,综合评价再获A级等次,在9个获得A级等次的县市区中名列榜首。
据了解,在2015、2016年、2017年在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绩考核中,保康连续三年获得A级等次。
近年来,保康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最大的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抗在肩上,压紧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瞄准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扶贫“六大模式”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命根子”。保康县坚持把培育能脱贫的产业放在精准扶贫的首要位置来抓,发挥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不断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
保康县按照“扶贫看三代、管长远”的要求,创新产业扶贫“六大模式”,做优做强产业扶贫。
直补到户模式。按照“精准到户、滴灌到人”的要求,制定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补政策和具体验收操作办法,单个产业奖补最高达到每亩4000元。全县特色产业总面积突破80万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面积达32万亩。全县累计兑付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1.45亿元,全县有1.2万户、2.8万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
龙头带动模式。对新型经营主体帮扶1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销号,每带动脱贫销号1户奖励2000元。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对每贷款10万元带动帮扶3户以上贫困户脱贫的,按利息总额的80%予以贴息,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企业、集体和贫困群众多方共赢。
资产收益模式。坚持充分发挥矿产、山林、水能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群众得实惠、村集体增收入、经营者获利益。寺坪镇龙凤村将贫困户土地500亩流转给神农本草公司,每亩公司每年给贫困户租金400元,公司大力发展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土豆种植和家庭养殖为辅的主导产业,网络全村8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入股分红模式。鼓励贫困户把小额信贷资金、产业扶贫资金等折合成股份,“攀藤结瓜”,进行入股分红。后坪镇洪家院村将产业扶贫资金40万元入股到桐康牡丹专业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5万元以上。
旅游带动模式。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把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引导群众就地创业、就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后劲与活力。五道峡景区采取景村共建模式、扩大就业渠道,安排群众就业120多人,带动周边35户贫困群众发展种植业、畜禽养殖业、餐饮业兴办农家乐,年增收达到215万元。
转移就业模式。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开展“凤雏计划”、农村实用科技培训等职业教育培训。坚持职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工就业愿望,开设旅游服务、食用菌、电子商务等特色项目培训,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近三年来,全县外出务工贫困群众达8600余人(次)。
搬迁脱贫“两手硬”
保康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65个,贫困人口28250户,83225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1845户33030人。目前,全县已有3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55061人脱贫销号。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来抓,牢固树立决战决胜的理念,成立指挥部,科学制订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紧扣‘准’‘实’要求,下足‘绣花’功夫,凝心聚力,精准施策。”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说。
保康山大人稀,地无三尺平。保康县坚持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科学布局安置点,并坚持做到“两个严禁、三个避让”:严禁大挖大建、严禁乱砍滥伐;避让地灾水灾易发区,避让高填方、高切坡区,避让基本农田及生态敏感区。
目前,保康县通过联合会审,否决集中安置点18个,缩短了选址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选址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每个集中安置点统一配备建设沼气池,同步规划建设农村沼气工程,集中解决垃圾处理和人畜粪便问题。
创新建设模式,坚持“交钥匙”工程,采取统一建设、统分结合、委托代建等模式,全面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工住房9864户27606人,完成搬迁入住8760户24325人,占全县搬迁总规模的71%,累计新建集中安置点366个,集中安置6699户16935人,分散安置2061户7390人。
坚持 “三个同步”,合力攻坚易地搬迁。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的82%,今年将全面完成搬迁任务。在抓好房屋建设的同时,坚持“三个同步”,即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同步培育脱贫产业,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搬迁户同步配套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对集中安置点同步配套公共服务用房、公共厕所、农具房、猪栏、菜园;对集中安置户,按户配套产业发展资金,配套脱贫产业。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保康县在抓好搬迁建房的同时,更加注重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寺坪镇岗子村依托专业合作社,在集中安置点建设蔬菜大棚24亩、莲藕基地80亩,光伏发电站1座318千瓦,可带动搬迁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坚持把产业发展贯穿整个规划编制、搬迁安置、脱贫路径、考核验收等全过程,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做到“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把集中安置点打造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
金融扶贫“注活水”
保康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全县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印发了《保康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风险补偿金,确定县农商行为合作金融机构,扶贫办、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县农商行、长江保险公司签订了四方合作协议。
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金融办、扶贫、财政、人行、银监、保险公司及承贷金融机构为成员单位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合力推进。
为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县财政已安排落实风险补偿金4203万元,与县农商行合作,按1:7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制定出台《保康县新型经营主体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奖励意见》和《操作办法》,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销号的进行奖补,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全县已累计评级授信1.9万户,授信金额7.64亿元,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305户、2.98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医疗教育扶贫“解民难”
保康县紧紧围绕“不让一个贫困对象因病致贫返贫”的工作目标,科学制定健康扶贫政策,整合资金用于农村健康精准扶贫。出台了《保康县农村健康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以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为重点,实施“三提三免三兜底”健康精准扶贫政策,以健康扶贫促进精准扶贫。
全县核定重点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对象29489户83075人,其中因病致贫对象10135户29058人,因病致贫率为34.98%;因病返贫15户56人。坚持把健康扶贫纳入全县脱贫攻坚的“大盘子”,全面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2016年,县委、县政府整合资金2200余万元,2017年整合资金2500余万元,2018年整合资金2459万元。
一是实行“三个提高”。即:提高贫困对象在省、市定点医院提高报销比例5个百分点;提高贫困对象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受益率,报销起付线由1.2万元降低到5000元,住院报销再提高5个百分点;提高贫困对象门诊慢性重症病种报销范围,由省市规定的22种提高到33种。
二是实行“三个全免”。即:贫困对象住院起付线全免;五保对象住院合规费用全免;计划生育失独残独对象住院合规费用全免。
三是实行“三个兜底”。即:贫困对象县内1.2万元以下的合规费用90%兜底报销;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三种慢病贫困对象门诊治疗合规费用100%兜底报销;全县参合农民1.2万元以上的合规费用100%兜底报销。
2017年,全县健康精准扶贫共计救助18986人 (含农村非贫困户1.2万元以上兜底报销),总费用1.046亿元,新农合报销5280.45万元,大病保险报销929.63万元,精准扶贫报销2175.6万元。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也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保康县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制定完善贫困家庭子女奖补政策,按照幼儿园、小学每学年1000元,初中、高中每学年1500元的标准,实行政策叠加资助。2015年以来,全县共落实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高中和中职助学金及免学费、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生活补助资金共计3658.8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6943人次。争取社会资助资金6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363人次。市财政拿出近500万元,县财政拿出700万元,资助学生10000人次,确保精准资助,不落一人。
“负面清单”整合资金
为解决财政资金使用分散、社会资金合力不强、扶贫开发效益不高等难题,保康县按照贫困县资金整合的要求,统筹整合各类资金,集中财力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出台政策,统筹整合。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制定印发了《保康县统筹整合精准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保康县统筹整合精准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办法》《保康县精准扶贫资金整合操作规程和负面清单》《保康县2016年统筹整合精准扶贫资金工作的意见》《2016年统筹整合精准扶贫资金工作实施方案》等5个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资金整合的原则、统筹整合的范围、统筹整合的方式等内容。
2017年,全县整合各类资金16.19亿元,建设项目46项,实际整合到位16.17亿元,已拨付资金13.82亿元;2018年,全县计划整合各类资金12.34亿元,建设项目57项,截至目前整合到位5.05亿元,已拨付资金1.5亿元。
精神扶贫“富脑袋”
没有文化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保康县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全面探索文化小康建设的路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山区群众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追求精神脱贫。
保康按照“建设全省精神扶贫、文化小康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三大示范区”的具体要求,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同步推进,推动物质与精神“双脱贫”。坚持扶贫先扶志,教育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构建科学考评机制,将精神扶贫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规划和评价体系,建立物质与精神双脱贫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形成了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在推动精神扶贫工作中,保康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文化小康示范单位、文化小康示范乡镇、文化小康示范村(社区)三类示范标准;坚持用三类示范分层推进,推动了全县文化小康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让文化小康建设在保康呈现出齐头并进、遍地开花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