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在外地已不是新鲜事物。
在保康,歇马镇沮源村五组村民刘厚平,可谓是稻虾共作第一人。
初秋时节,蓝天白云下的歇马镇三坪村,一派生态田园风光。金灿灿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迎风而动,丰收在望。
稻田之间是纵横交错的沟渠,水里不仅有鱼在游动,还有小龙虾、甲鱼、牛蛙、泥鳅、田螺等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水产品。
这就是刘厚平经营的稻虾共作高效养殖基地。
敢想敢干
2000年,刘厚平外出闯荡。
凭着诚信好学、踏实肯干的性格,刘厚平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分别在福建和山西闯出了一片天地,事业风生水起。
“老家的水土养育了我,应该回报了。”2017年,刘厚平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小龙虾每年需求量在200万吨以上。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刘厚平决定发展稻虾共作。
说干就干。刘厚平向歇马镇政府阐明了自己的意愿,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多次考察项目,多方收集资料,决定前往潜江,实地考察了解小龙虾市场。
考察后,刘厚平发现歇马镇三坪村耕地多、水质好,很适合发展有机水稻,而且可以通过套养进行淡水水产养殖,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
于是,他果断投资200余万元,在三坪村流转土地200亩,发展稻虾共作。
去年5月14日,他创办的保康县和瑞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三坪村成立,吸纳附近农户36户。
合作社以发展无公害、绿色小龙虾为重点,采取稻田套养模式,种植有机水稻150亩,稻田边开挖沟渠,灌水养殖特色水产品,推行稻虾共作农业高效种养模式。刘厚平利用考察学习的成果,把原本种植水稻的农田打造成为虾、鱼、蟹、蛙、螺等特色水产品养殖的“聚宝盆”。
在三坪村,刘厚平的每一块稻田都有编号和标牌。“1号塘是稻虾共作,2号塘是稻鲶共作,3号是野生鱼加稻虾,4号、5号塘是美国鮰鱼,也是叫综合鱼类共作。”行走在田间地头,刘厚平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刘厚平说,稻鲶共作,稻田不打任何农药,不施任何肥料,稻谷长得相当好。鲶鱼的粪便肥了这个稻谷,稻花出来以后,鲶鱼可以吃稻花。
为了让合作社稳步发展,刘厚平自费到全国各地学习稻虾共作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探索出稻虾共作、稻鲶共作、稻蟹共作等多种模式。
在刘厚平的稻田里,养殖的特色水产品五花八门,有进入百姓家日常餐桌的“大路货”,也有远销万里闯入国际市场的“精细菜”,产品供不应求。
2018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合作社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
目前,刘厚平已投资500万元,种植水稻150亩,养殖特色水产品20余种,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预计到2021年,整个基地可以实现年收入400万元,达到峰值后年收入可达到500万元以上。
刘厚平对自己的产业前景信心十足。他说,保康气候、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稻田特色养殖,只要有条件,还可以扩大规模。
致富乡亲
“鱼虾能吃稻田里的虫子,粪便又是水稻生长的肥料,循环利用,绿色环保。”刘厚平相信,只要品质好,即便价钱高,产品也会供不应求。
合作社成立后,刘厚平聘请了基地所在村及邻村村民参与农田管理、水产捕捞、水稻收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300余人。他还安置10多名残疾人就业,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年增收500多万元。目前,长期在刘厚平合作社务工的农户,每月收入在三四千元,零散务工的农户每天也能挣100多元。
歇马镇莫家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财宝,因意外导致右手致残。他曾尝试外出打工,却无功而返,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刘厚平认为黄财宝能吃苦耐劳,聘请他为基地管理人员,并鼓励黄财宝奋发努力,自强不息。在刘厚平的支持和帮助下,黄财宝年收入净增3万多元。
黄财宝逢人就说:“刘厚平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我,给我提供工作岗位,今后的日子有盼头了。我将认真学习养殖技术,安心在基地工作。”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坪村以土地等资源入股合作社,每年可分红5万元。
“我们还想通过合作社带动农家乐发展,打造休闲旅游一条龙产业,不断增收致富。”三坪村党支部书记金成国规划着美好的未来。
致力公益
养殖基地建成后,刘厚平每天清晨都会来到稻田边,给鱼儿喂食。这个习惯,他从养殖基地建成投产后,一直坚持到现在,风雨无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18年10月,合作社喂养的鲶鱼上市销售,种植的生态大米喜获丰收。为了报答父老乡亲,刘厚平给三坪村和沮源村的每户村民无偿发放鲶鱼10公斤,将基地种植的4000公斤生态大米免费送给附近农户。
不仅如此,刘厚平还尽其所能帮助周边村组的贫困户。去年11月,他得知周边村组还有部分村民生活困难时,当即决定无条件给予帮助。他先后为歇马镇油山村、沮源村25户特困户每户分发生态大米100公斤、食用油20公斤、现金500元,鼓励他们自力更生,早日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据统计,2018年,刘厚平用于扶贫济困的物资价值10万多元。刘厚平表示,今后他还会尽自己努力,将公益事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