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寺坪镇紧紧抓牢基层治理基础性工程,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着眼于“小矛盾、小诉求”,聚焦于“办小事、帮小忙”,从“小网格、小喇叭”等小处发力,化解纠纷,强化服务,做好平安稳定大文章,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强为民服务质效。
建立小网格 联动大党建
推行网格化党建,探索打造党建+网格+治理的模式,以传统村民小组和随湾就片为基本框架,将全镇划分为164个网格,其中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27个、三级网格136个,在网格化治理中打造无盲区、无死角、无遗漏的全覆盖治理体系,实现精细布网,环环相扣。
建立镇、村两级共联共抓机制,实行党委书记抓方向、分管领导抓具体、党支部书记和相关镇直部门负责人抓合力的“三级共抓”体系;11名班子成员分片联村扛起治理主责,成为统筹领导、协调各方的坚强轴心;夯实27个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三级”责任闭环,在教育和宣传党员中提升共治能力;选聘能力强、素质高、有责任心的网格员、平安志愿者、“草根”调解员等群防群治力量160余名,及时跟进了解群众需求,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神经末梢”。
用好小喇叭 带动大联防
针对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的实际,不断拓宽平安小喇叭的覆盖面。在集镇周边,由综治中心、派出所组建“车载巡逻喇叭”,开展流动宣传;在村委会周边,利用广播组建“远程应急喇叭”,并加挂扩音喇叭确保延伸到集中居住居民点,做到日常宣传和远程应急喊话双管齐下;在每个网格,配备“手持流动喇叭”,网格员、志愿者走村串户,向群众宣讲平安知识;在微信群、QQ群,用好“线上联动喇叭”,及时宣传平安小知识。特别是在疫情爆发后,全镇绘制联防联控“作战图”,以村组、小区为作战单元,将160名网格员、120名志愿者编排到每个网格,依托小喇叭开展防疫宣传,密织群防群控“防护墙”。
立足小纠纷 促动大化解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多、群众纠纷多、信访矛盾多的“三多”现状,以“事要解决”为核心,采取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领导包案等方式,实行班子成员、综治中心“包周带班”制,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化解矛盾,预防“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探索实行定期排查制、分析研判制、首问负责制、部门联动制、清单式销号化解五制工作法,使矛盾早发现、问题早解决。每月20日组织召开治调主任、网格员例会,总结成效、研判形势、部署工作,并充分发挥好党员和群众的作用,党员做到亮相、发声、调解三结合,群众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参与意识。今年以来,排查矛盾纠纷82件,化解79件,化解率达96.3%,治安案件、信访总量同比大幅下降。
针对小需求 驱动大服务
针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群众办事耗时费力、成本过高的问题,寺坪镇创新服务方式,打造“3+N”便民服务体系,“3”即以镇便民服务平台为龙头、村服务中心为基础、小组便民服务代办点为补充的三级便民服务网路;“N”即开展代办服务、志愿服务、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被动办为主动办、变多次办为一次办。今年以来,全镇共代办群众各类服务事项2200余件。
配齐完善服务硬件,投入资金320万元,将12个临街门面改建成综治中心、群众来访中心、社区警务室;打造村级便民服务大厅,制作《干部值班公示表》《便民服务流程图》,直观易解,确保群众“家门口办事”落地见效。
选树小典型 推动大治理
打造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以“平安法治寺坪”为目标,全面推行乡风文明建设,定期开展“十星级文明创建”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致力于营造“小组织+大家庭”的共治氛围。
指导各村完善规范《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注重典型示范,设立“红黑榜”,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探索建立峡口、岗子等法治示范村。近几年来,该镇涌现出黄德印、郑永莲、卢大学等一批先进人物典型,连续两年在全县平安稳定考核中位居前列,连续三年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安全责任事故,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基层治理成效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