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本土文学 >  正文

红色蒋口

发布时间:2023-10-27    作者:刘羽    来源:保康融媒网

蒋口是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的,像保康的映山红,红的鲜艳夺目,光耀千秋。

那里有我的亲朋好友,经常去做客,但对蒋口的历史却知之甚少。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踏访了蒋口村,捡拾记忆碎片,拼接红色记忆。

走进保康县寺坪镇蒋口村,只见碧水蓝天下美丽的村庄依偎在南河岸边,鳞次栉比的楼房排列在346国道两旁,井然有序。高处俯瞰,麻安高速出村境在南河对岸与谷竹高速交汇,似二龙戏珠,既有龙卧高岗韬光养晦之韵,又有出水蛟龙纵横九州的豪迈之气。

了解蒋口的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熟人很多,但从哪里入手,找哪个人合适?正在疑惑,突然支部书记、村主任黄玉成出现在眼前,简单地寒暄之后他说:“蒋口村的红色记忆很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使之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从而增强村民的自豪感!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充分尊重民意,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建设村民休闲活动广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广场建设以红色记忆为主轴,兼顾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旨在搜寻红色记忆,唤起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激情,牢记历史,奋发有为,打造寺坪镇鲜红的亮点,把村庄建成寺坪镇一张亮丽“名片”。

黄玉成年纪轻轻却是个地道的老村党支部书记,当书记已经第二届了,在村内外口碑很好,都说他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其实,这一点从他的眉宇间也不难看出,出口的话那是掷地有声,字字珠玑。

我说明来意后,他思索片刻,陪我走访。

走访的第一家是陈文根,现年90岁,他是寺坪供销社退休职工,住在村中心位置,见我和党支部书记迎面走来,老人家非常客气。其实我和陈老伯是忘年之交,他大儿子我喊了多年的老哥哥,已经是几代人的交情。谈起蒋口村的红色文化,他记忆犹新,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他说:“讲蒋口故事还得从江西馆说起,离开了江西馆就像到了重庆不吃麻辣火锅,那是寡淡无味”。

蒋口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招来了江西客商在这里建江西馆,江西客商在长江、汉水、南河上驰骋,闯出了一条贸易通道,彼时的蒋口那是千帆竟过,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

陈老伯的记忆,拼接出江西馆的大致轮廓。青砖灰瓦的江西馆,宛若镶嵌在荆山深处的璀璨明珠,照耀着荆山,照耀着南河,照耀着保康大地。

蜿蜒千里的荆山,自江汉平原一路攀爬而上,行至大石脑,端坐小憩,而后缓步北移,绾结于柳长坡脚下的寺坪镇蒋口村,与武当山余脉——五福奄岭隔南河相望。两山俨然一对孪生兄弟,簇拥着南河,互不相让。奔腾的南河像婀娜的少女,婉转悠扬,对孪生兄弟的极力追求,不管不顾,一路欢歌,嫁于汉水。

远观江西馆:面临南河,背靠青山,三面绿树掩映,一条石径直抵河岸,恢宏奇丽,雄伟壮观。

近看江西馆:三进两院,前厅临河,后堂靠山,正中两层戏楼,自然天成两个天井大院。寓意“聚宝盆”,纳财于荆山、南河。勒石铺地,亮丽光鲜;青砖上顶,檐牙高弦,砖面雕刻“江西”二字,魏碑字体,舒畅流丽,朴拙峻险;廊柱林立,高大森严,石鼓凳底座,雕凿精湛,下方上圆,中为六边,石鼓蒙皮炮钉清晰可见;花格木窗,朱漆罩面;灰瓦盖顶,银光闪闪!

前厅七间,江西瓷器、汉口布匹、荆山桐籽药材各占两间,卖盐买油(桐油)略有余闲。

戏楼七间,楼梯两边,左上右下,随心所愿。步入二楼,重见一天,剧情表演,一目了然,看戏议事,各得其便。

正堂七间,运筹生意,起居方便,廊檐宽阔,可供休闲。板壁套花格木窗,古色古香,做工之精,令人惊叹!

耗资之巨,更见江西商贾赚得盆满钵满。

一条南河串起襄阳、汉口、九江。如果说荆山是大地的脊梁,南河、汉水、长江就是大地的血脉。血脉畅通,物流滋养周身,带来的是繁华!荆山一带的木耳、桐籽、药材顺流而下,直达九江,江西瓷器,汉口食盐、布匹逆长江转汉水,在谷城格垒嘴交给南河船夫,船工抓起纤绳,搭上垫肩,用浑厚雄壮的号子将货物唱至蒋口。

两百多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船工那震天的号子在南河两岸回荡,唱出了江西老表日进斗金的繁华,唱出了名副其实的经商口岸,从此蒋口行不更名,沿用至今。

江西馆是江西商贾的会馆,老表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借南河、汉水、长江之力运出了山货,换回了山民急需的生活物资,江西商人赚取高额回报,似乎理所当然。

历时两百年,江西馆除了赚钱还是赚钱,山民除了惊叹还有艳羡!耀眼的江西馆藏在荆山深处默默无闻,像一颗珍珠掉在草丛里。

江西馆并非等闲,它终于迎来了让自己辉煌的时刻,党史资料载:红三军转战鄂西北期间,贺龙三到寺坪,曾经在江西馆戏楼上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播下红色火种,从此江西馆犹如火炬、亦如灯塔照亮了蒋口,照亮了鄂西北。

1931年5月17日,红三军主力部队在贺龙率领下,由马桥出发,经峰山、金斗、板庙、寺坪,后攻克谷城县石花街,向武当山方向进军。

7月15日,红军在寺坪镇蒋口村建立了寺坪区苏维埃政府。政府主席贾智文,副主席柳兴芳,军事委员黄立广,土地委员耿兴志,文化委员黄佳祥,赤卫队长贾智汉,七师政治部设在贾智文家里,附属医院设在唐杰家里。

9月初,红三军接到中央给红二军团全体同志的信,信中要求:“一、立即撤销邓中夏同志机会主义的领导,坚决执行国际及四中全会路线;二、二军团必须立即回湘鄂西原有苏区。”这时,贺龙由房县来到寺坪,在“江西馆”的戏楼上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由师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统一了思想。决定贺龙率领红三军主力回洪湖,柳克明留房县领导工作,并将留下的部队和各级政治机关合编为红九军二十五师(师长汤慕禹,政委朱勉之)。辖七十三、七十四两个团。

9月中旬,贺龙率领主力部队,由房县回师洪湖。当部队来到寺坪时,得知国民党有两个团的兵力企图在高桥铺一带阻击红军,贺龙当机立断,兵分两路向保康城进剿,一路由蒋口经罗家湾向高桥铺方向进攻;另一路由蒋口向开峰峪至二堂方向进攻。红军在高桥铺与国民党部队交战中,利用神兵冲锋在前,向敌人发起猛攻。川军见神兵来势凶猛,不敢阻挡,连连撤退。由于山狭路窄,人多拥挤,被击毙、摔死、打伤百余人。旅长陈忠伦连坐骑也顾不上骑,顺着山沟落荒而逃。红军击溃国民党两个团,缴获敌人机枪八挺,步枪数百支,子弹数千发,进而第二次攻克保康县城。

红三军撤离后,乌云再次笼罩保康全境。国民党勾结地方反动武装,对参加过红军和苏维埃政府未来的及转移的人员进行血腥镇压,杀害苏维埃政府干部六十余人。寺坪区苏维埃政府宣传委员付发竹、政府主席贾智文先后被杀害,鲜血再次染红了这片沃土。

红军在蒋口的时间不长,但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悲壮事迹。红三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唤醒了沉睡的荆山,山民反剥削、反压迫求解放的运动,经过接近二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赢得了全面解放。

解放后,江西馆辟为寺坪完全小学,上世纪60年代初小学迁至寺坪台子上,这里成为寺坪供销社食盐仓库。20世纪60年代初期,修建鄂西北公路(现346国道)时,拆毁了前厅,随后不知什么原因又毁了后堂。两次劫难之后,江西馆最终砖散瓦飞,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江西馆建筑物虽然消失,它却深深地刻在寺坪人民心中。

乡村振兴以来,蒋口村确定走产业兴村富民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发展产业上,他们吸取以前贪大求洋上规模的做法,一户一产业,多点发力,全面开花。黄先月、王举林拉队伍搞建筑,承揽建设工程;余再庆跑运输;黄先华、王伦生养山羊;黄先贵、唐治友搞室内装修;殷永坤、殷永奎种植火龙果;村集体种植辣椒、中药材……

春天的火龙果是绿色的,一株株火龙果树枝搭在一米高的棚架上,全部低头弯腰,像放大版的蟹爪兰,其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红色,黄支书告诉我,待到初夏火龙果成熟时,表面上看不到绿色,全被成熟的红色果实覆盖,那种特别的红色红的娇艳,让人垂涎欲滴。

大棚里的辣椒苗,刚刚破土而出,头顶盔甲,昂扬向上。那是村集体经济的萌芽,清明节后栽植到柳长坡辣椒产业园,吸天地灵气,釆日月精华,丰富内涵,慢慢生长。一开始辣椒枝叶是绿色的,长出的辣椒果实也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变成红色,那红色红得泼辣,红得鲜亮,为蒋口这片热土增添了红色内涵。

重建的江西馆主体已经竣工,它继承了过去的青砖灰瓦,只是没有原来的规模,也没有从前的奢华。它原来的渡口码头、货物集散的功能早已尽失,馆内展示关于红三军贺龙的红色记忆,如高桥铺大捷和寺坪区苏维埃政府,让红色记忆永驻村民心间。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