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本土文学 >  正文

不如见一面

发布时间:2024-07-24    作者:刘文周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也不晓得前世修行了多少年,才有今天的机缘。我有幸和朋友祖政一起走进鼎庐老师的篆刻工作室。在老师那里驻足停留,看到了老师的日常点滴。

祖政与鼎庐老师相识比我早,今天恰逢周末,便约祖政进县城见老师一面。

老师难得空闲,清早即开始篆刻治印,我们到时,老师的第二方印章已经“破茧成蝶”,但仍没有完工。

见我们叩门,老师赶紧丢下手头工作,把我们迎进屋,热情地招呼祖政为我看茶,然后老师又坐回仿古椅,全神贯注,对刚刚刻下的印章做最后的修饰。

老师偌大的客厅,四壁都是壁柜书架,入眼皆是满满当当的书籍和整齐的印作。

房屋当中被宽大的工作台占据,甬道显得有些逼仄,行走也须小心侧身而过,然而整间房屋满而不乱,错落有致。

墙壁的一面墙上悬挂着著名油画家苏道顺为老师画的《生活照”,他拄着一把锄头,在田间挥汗如雨,厚实的身板显得自信果敢。

在进入厨房的门框一侧,是老师亲笔书写的大楷条幅:“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苍劲挺拔中却不失秀美,字里行间文人的风骨自然流露。

条幅下面的一排几案和二组壁架,整齐地陈列着上千方印石及已经完工的篆刻作品。

方寸之地皆有其美,让我羡慕不已。我们东瞅瞅,西望望,满是新奇和惊叹。

老师的印作多钤在名家印谱之上,要不是祖政考我,我真分不清哪一方印作是大师的作品,哪一方印作是老师的作品。

见我们云里雾里,老师从写字台上拿起一本精装的《韩天衡篆刻选》,解释说,虽多年篆刻,却是无师自学,只有随时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师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才能揣摩大师的笔意刀法,才能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老师说,如果我们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满足于一点点小名小利,将来的路也一定是越走越窄。

真是大道至简啊,看似高深的道理,被老师三言两语,就说得如此浅显直白,通俗易懂,让我们茅塞顿开。

去年年底,我和鼎庐老师认识,得知我偶尔舞文弄墨,他便鼓励我多写。

当时我信心十足,认为自己没问题;反正我平时看的闲书多,写一些所见所感倒不难。

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好笑,在老师这间书斋,才算开了眼界,第一次知道啥叫文化,啥叫艺术,啥叫读书。

老师的篆刻,古朴端庄,圆润灵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惜我还是外行,只能看看热闹……

老师说,做人无止境,得意时莫张扬,失意时莫悲伤。

如若不是与老师早已相识,我实在很难把眼前这个憨厚朴实的汉子,与鼎庐老师画上等号。

祖政对鼎庐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直把老师当作顶礼膜拜的师父。

见我如梦方醒,祖政更是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没有祖政说的那么玄乎。,老师接过话头,“我们都是平常人,也许仍处在社会的底层,也有身心疲惫和徘徊,只要我们努力过好每一天,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交待。”

美好的相聚总是那么短暂。

时光飞逝,一晃就到了下午3点最后一趟班车的发车时间。

虽然老师盛情挽留,但我们深知老师的时间宝贵,而我们也有各自缠身的俗事。

我们期待着下一次见面。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