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本土文学 >  正文

从保康成长的两朝重臣徐启元

发布时间:2023-09-01    作者:马宗佑    来源:保康融媒网

保康自明弘治建县到辛亥革命止,封建王朝统治这个山区小县达413年,前后经历162位知县,因政绩突出得到升迁的人也不少,其中要数明崇祯初知县徐启元最为耀眼。他风云明、清两朝,是一位从八品县丞一路升迁到朝廷从一品重臣的封建杰出官吏。

史书记载:“徐启元,字贞复,号望仁,合肥籍辽东举人。历官河南阌乡教谕,湖广保康、应山知县,郧阳抚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官至太子太保。”

徐启元祖籍安徽合肥,明万历十三年(1585)生于辽东(今辽宁),万历四十年(1612)考中举人。清同治《郧阳府志》载:“五年,令保康。十六年,累升抚治。”徐启元入仕后,初任河南阌乡县(今属灵宝市)教谕,后被派往湖广保康任县丞,崇祯五年(1632)升任知县,后调任应山知县。由于其政绩突出,擢升郧阳府丞、道守等职,但具体任职时间未详。崇祯十四年(1641)升任郧阳知府,十六年(1643)再升佥都御史、郧阳抚治。清顺治二年(1645)率部投诚清廷,继续担任郧阳抚治。次年,进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官至太子太保(从一品),管大理卿事,直至卸任致仕。顺治十五年(1658)辞世,谥号僖靖。

徐启元是明、清两朝著名的政治人物。从其履历可以看出,他是一名靠个人勤奋努力和担当实干,加时势造就的机遇,一步步得到升迁的封建官吏。天启末至崇祯初,正值中国社会大动荡时期,天下大乱,政局不稳。启元任保康县丞时,朝廷接连选派几位知县均未能莅任履新,徐代替知县苦撑危局,后被扶正为知县。在县丞、知县任上,他如履薄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把一个边远山区县治理得有条有理,丝毫不乱。清同治《保康县志新繤》记载:“尝云治小邑如大都,经细务如大敌,事未有不治者。以勤劳累升抚治。”应山知县任上,“募兵千余人,守御甚备。张献忠、马守应来攻,均不能克。”“调郧阳知府,张献忠、刘宗敏、李自成多次来攻,亦不能下。”由此,赢得朝野上下的高度肯定和普遍认可。

郧阳抚治是明王朝在特殊历史时期所设的官职。成化十二年(1476)十二月,朝廷为抚治流民,分襄阳府地增设郧阳府,驻地郧阳(在今郧县),隶属湖广布政使司。同时,设立郧阳提督抚治都御史行台(简称“郧台”,类似今天的特别行政区),军政长官称抚治,曾管辖鄂、豫、川、陕四省毗连地区5道、8府、70余县的军民事务,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撤销,存续时间长达204年。在这个“准省级”政权中,徐启元是明朝的最后一任抚治,也是清朝的第一任抚治。

由于鄂、豫、川、陕毗连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崇祯年间,郧阳行台管辖地域动乱不止,徐启元临危受命出任道守,带兵备衔,驻守郧阳,后升任知府。崇祯十五年(1642)冬,郧阳抚治王永祚移兵襄阳镇守时,被李自成的军队围捕。徐启元率残兵留守郧阳,与按察使高斗枢等人精心谋划,分兵阻截,顽强抵抗,多次击退来犯之敌,确保了郧阳城的安全。

王永祚被逮后,朝廷先后任命佥都御史李乾德、郭景昌替任郧阳抚治,均因战时道路中断未能抵任,朝廷误以为郧阳已经失守。直到次年夏天,高斗枢上书请求增援,朝廷才知道郧阳行台仍然存在。此时,郧阳行台所辖其他府城均被李自成的民军攻占,只有郧阳得以保全。郧阳城万死一生,徐启元功不可没,朝廷权衡利弊,决定升其为右佥都御史,出任郧阳抚治。

旷日持久的战乱,明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鄂西北地区也因战争留下满目疮痍。徐启元的战友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写道:“自襄至郧,城邑已不堪言,出城竟不见一人。村落止存废址,欲觅一椽一瓦,俱不可得矣。郧之房县、竹山、竹溪、上津、郧西、保康,城郭俱已平夷,城址一片荒芜,居民仅存者,俱觅山之高而上有平岗者,结砦以居。”上津县在今郧西县境内,清顺治十六年(1659)撤销。战争给郧襄地区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崇祯十七年(1644)七月,徐启元得知当年三月北京沦陷、崇祯帝朱由检殉国的消息,悲痛欲绝,率城中文武诸臣,为先帝举行追悼仪式,“哭临如礼,无不尽哀。”

顺治二年(1645)三月,清兵抵达襄阳,徐启元自知明朝大势已去,感到已经失去抵抗的意义。为使管辖区域免受更大的战争创伤,徐启元经过艰难地思想斗争,遂以郧阳抚治的名义,命令守道高斗枢、游击守备王光恩(归降明军的农民军首领)及所辖各县地方武装,放弃抵抗,投顺清廷。

新生的清朝政权,为褒扬徐启元归顺清廷作出的巨大贡献,命其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继续担任郧阳抚治,后再进太子太保,职衔位列“三师”。他个人得到功成名就的结局。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